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看农耕文明的发展韧性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作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发展体系最完备的农业文明形态之一,中华农耕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绵延数千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应对各种挑战的发展韧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全面系统揭示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特质的精准概括,更为读懂农耕文明的丰富内涵提供了理论指引。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韧性,本质上是五大文明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中华文明五大特性探究农耕文明的发展韧性,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和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1.连续性:农耕文明世代相承的坚韧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其突出的连续性与农耕文明韧性是密不可分的。
其一,农业生产和农耕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华文明存续的物质基础。考古发现,距今约9000~8000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以粟作、稻作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农业体系。湖南彭头山、浙江良渚等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和完整的灌溉系统,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发现的粟、黍等,实证了我国农耕文明悠久的历史。
其二,农耕文明的社会结构强化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农耕文明赖以存在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催生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模式以及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文化理念。这种内生型的文明模式使得生产技术、社会组织、文化精神得以代际传承。
其三,农耕生态系统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空间格局。中国三面环山、东临海洋的半封闭内聚型地理环境,以及中原旱作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南方稻作区形成的生计互补型经济生态,不仅为农耕文明提供了天然屏障,也为“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保障了文明的延续性。
其四,传统农耕文化巩固了中华文明的内核。《周易》的辩证思维、《尚书》的史鉴意识、《齐民要术》的技术理性、“耕读传家”的价值取向、“忠孝节义”的道德体系以及“二十四节气”“春种秋收”等农学与自然哲学思想,都是农耕文明的瑰宝,承载着贯通古今的文化记忆。
2.创新性:农耕文明自我革新的动力源泉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其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源泉和动力。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载体,其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层面,更贯穿于制度演进、文化融合等多个维度。正因为农耕文明“尊古不复古”的革新特质,使其在历史纵深与文化时空的交错中孕育出中华文明旺盛的创新活力。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在距今1万年左右率先完成粟、黍、稻的驯化以及家猪、家犬、家蚕的驯养,形成北方旱作农业与南方稻作农业两大体系。从新石器时代的木石农具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战国秦汉的铁制农具,从新石器时代的耒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牛耕,从汉代的耦犁到唐代的曲辕犁等精耕细作工具的发明,农业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创新突破体现了中华文化“变则通,通则久”的创新思维,决定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根源。
从制度层面看,土地制度在农耕文明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商周春秋时期的“井田制”,到秦代“使黔首自实田”的土地私有化改革,再到清朝“摊丁入亩”税制调整,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土地制度的制定和动态调整,这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也为政治稳定、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层面看,“安土重迁”的思想理念、“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应时取宜”的生态伦理、“厚生薄葬”的现世主义等赓续着农耕文脉,推进了中华文明思想体系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断裂式和颠覆性突破,而是“守正不守旧”的渐进式革新和自我更新,是激发中华文化赓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中华文明璀璨至今、傲立东方的活力之源。
3.统一性:农耕文明凝聚发展的内在基因
中华文明在农耕文明基底上孕育出突出的统一性特征。这并非简单的政治或疆域的整合,而是基于农耕文明在地理空间、生产方式、社会组织与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
首先,农耕文明核心区的地理环境催生了统一需求。黄河流域特别是中原地区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受湿润季风气候和周期性洪水影响,先民们必须依托大规模水利工程和强有力的政权组织来实现集中化管理、协作治理和资源调配。这种生产与管理方式推动周边族群为获取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而主动向中原内聚,并孕育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底色,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根基。中华文明的这种统一性不是武力征服的偶然结果,也非不同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农耕文明在特定地理环境下融合、演化的结果。
其次,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塑造了统一制度。早在西周时期,井田制的建立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深入人心。北魏均田制、唐代租庸调制等又以土地分配为核心,将农耕经济与户籍管理结合,为郡县制的社会组织和中央统一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另外,农耕产品的跨区域流通催生了“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制度创新,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隋唐大运河将南北不同经济类型紧紧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东南财赋,西北甲兵”互补格局,成为支撑起自唐以降各朝赖以立国和统一的支柱。
最后,农耕文明的文化传统强化了统一意识。农耕文明以血缘和宗族为纽带,将家族伦理扩展到社会和国家伦理,形成“修齐治平”统一的价值链条。特别是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将农耕伦理上升为“天道”哲学,构建了“君权天授—劝课农桑—孝治天下”的治理体系,成为维系传统中国社会和谐稳定与大一统的精神纽带。另外,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生计互补性,为游牧政权主动接受和融入大一统奠定了物质基础。农耕文明的强大文化向心力使中华文明在不断交流交往交融中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统一。
4.包容性:农耕文明多元融合的开放胸襟
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民族大融合,农耕文明在大融合中将肃慎、匈奴、吐蕃等族群的文化基因融入主体文明并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虽然在短时间内占据政治上的优势,强制推行自己的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但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最终接纳了中原文化,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形式乃至价值观念也逐渐融入中原农耕文明框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在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因其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高度的人口聚集和相对发达的社会分工,往往能够聚集大量物质财富,积累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形成具有稳定性、包容性、吸纳性和互补性的农耕文化生态。另外,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仅使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而且通过农产品交流互换,中国的农耕文化也吸纳和融合了外来文化与物种,体现出农耕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并在不断吸收新元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强大韧性。
中华农耕文明的包容性特质,根植于其特有的生态适应性与文化共生能力,其本质是通过开放的生产体系、弹性的制度设计和多元的价值融合,在漫长历史中将不同族群、技术、思想纳入统一而不失差异的文明框架。这种包容性并非简单的文化共存,也非摄入式的文化涵化,而是遵循“和而不同”实践理性,以农耕经济为基质,在保持农耕文化内核的同时,通过采借、吸纳、改良、重构等方式实现兼容性发展。
5.和平性:农耕文明仁爱和谐的价值理念
孕育在农耕文明中的保合太和的本体论、和实生物的生成论、和而不同的实践原则、仁爱和平的伦理观念、止戈为武的政治理念、天下太平的理想宗旨等贯穿古今,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特性。农耕文明固作于土地,强调“天人相应”“物我一体”,主张“和为贵”“仁者无敌”,追求“天下大同”和“采菊东篱下”的和平生活。
从生存根基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地、气候、水资源的依赖性极强,客观上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顺天应时和集体劳作,因而形成“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睦邻友好”的邻里关系和“稳定生产”的反战逻辑,催生“安分守己”的生存哲学、“天人合一”的和谐智慧和“内生型”发展模式,为中华文明注入爱好和平的基因。
从历史渊源看,农耕文明具有追求和平的传统。中国古代统治者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而和平的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因此需要尽量避免战争和冲突,在对外关系上主张协和万邦、友好往来。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古代统治者一直主张以德服人而非武力征服。古代长城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本质是“以墙止战”的防御体系。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携带的是瓷器、丝绸而非武器,再次印证了“协和万邦”理念和“怀柔远人”的对外政策。
从文化底蕴看,农耕文明在漫长历史演进和文明互动中衍生出“和实生物”的和谐理念与“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构建起“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伦理框架,这使其对异质文化具有强大吸附力。这种吸附力不仅表现在鲜卑、蒙古、满族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的主动同化和融合上,而且表现在农耕文明与外来文明之间的关系上。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产生禅宗,将“戒杀”理念融入农耕伦理。农耕文明的这种文化浸润与融合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非扩张型文明体系。
(光明日报作者:韩美群,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分中心研究员、湖北乡村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相关文章:和府捞面宣称“中式面馆第一品牌”被罚收集愿望 成就梦想古巴国家主席:古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澳大利亚墨尔本、阿德莱德发生地震“五一”假期期间广东省揽投快递包裹超9亿件打响抗旱保供保灌战 珠江流域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为官兵送去心灵“暖阳”“军营创客”活跃在保障一线罗马尼亚总理乔拉库宣布辞职陕西检察机关依法对杨子兴涉嫌受贿、利用影响力受贿案提起公诉
歡迎來到廣東德高機械科技有限公司網站,我們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視覺定位機、制盒機、禮盒機、皮殼(ke)機、成(cheng)型機、貼角機、壓泡機等
網(wang)站地圖(tu)手(shou)機(ji)網站微信公衆号
微信小程序
禮品盒裝書設備 - 德高更專業
习近平主席推动新开发银行成长为金字招牌 集研發、生産、定制為一(yi)體的禮品盒機械廠家,忠于品質,用心做(zuo)好每一台機械20年行業經驗
獲得多項 國家專利
精選 知名品牌零部件
德高機械 - 産品展示
时政微纪录丨习近平总书记上海行 為了讓您買到更好的(de)産品,我們努力完善(shan)每一個細(xi)節,從原料到工藝,都(du)傾注着德高人對品質(zhi)的追求找禮品盒機械廠家
您還存在這些質量差
不能定制
交(jiao)期延遲
無售後
德高機械(xie)四大優勢讓您放心(xin)選擇(ze)我們(men)
受权发布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多年來我們不隻提供優良可靠的禮品盒機械,更緻力于為客戶帶來(lai)專業的解決方案公司自創立以來,一直專注禮品盒裝書機械設備的研發生産,專業生産視覺定位機、制盒機、禮盒機(ji)、皮殼機、成型機、貼角機、壓泡機等幾十種産品。公司不斷引進各種精良的生産設備和(he)監(jian)測儀(yi)器,綜合生産實力雄厚。
産(chan)品生(sheng)産通過一系列質量檢測(ce),出廠檢測,通過相關質量(liang)安全(quan)體系認證, 我們(men)遵循着嚴(yan)謹的生産品(pin)質監控系統,保障着産品的(de)高品質和穩定性。主(zhu)營産品有:把握新形势 擘画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北京两岸科技创新中心已成功孵化12家台企优质项目、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平安抵京、世界第一高坝首蓄成功!中国基建把奔腾水流写成“绿色能源诗”。
在經過多(duo)年(nian)的生産(chan)經驗積累以及合作廠家多方提出的寶貴意見,銳意(yi)創新,德高一直把開發(fa)新機型放在首位,并獲得了多項實用型專利,外觀設(she)計專利等,從而促進加快了行業現代化的(de)速度,為行業的标準化(hua)進程添磚加瓦。
全方面提供(gong)售前售中售後服務,秉(bing)承着為千萬用戶提供省心、放心(xin)的服務宗旨,整(zheng)體完善的優質服務團隊,能保障送貨及(ji)時(shi),專業的使用指導,售後服務響(xiang)應快;24小時客戶服(fu)務熱線:0769-26380183,歡迎新老(lao)顧(gu)客來電咨詢,來廠參觀。
他們都選擇了(liao) - 德高(gao)機械
从50年前的这篇报道,感悟总书记的劳动本色 一切以客戶(hu)為(wei)中心,緻力于(yu)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走進德高機械 - 了解德高機械
追光的你丨习近平与劳动人民在一起 多(duo)年來,一直竭力為客戶提供高性(xing)價比(bi)的(de)産品和服務廣東德高(gao)機械科技有限公司鼎力禮品盒機械(xie)生涯二十年兢兢業業,對相關工(gong)藝頗有造詣(yi)。所有産品猶如德(de)高精品理念精益求精、獨樹—幟。做好行業的标兵與先鋒,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信念和目标創立品牌,是我們的動力與方向展望未來,解決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的壓力(li)任重而道遠,不管(guan)怎樣,我們(men)将竭盡全力,穩健、務實、全(quan)面的(de)……【查看詳情(qing)】
德高機械 - 新聞中心
實時更新 關注德(de)高機械動态,了解更多禮(li)品盒裝書機械設(she)備行業相關資訊26
2021-07
21
2021-04
21
2021-04
21
2021-04
10
2022-06
23
2021-06
21
2021-04
21
2021-04
21
2021-04
21
2021-04
21
2021-04
21
2021-04
關于德高
公司簡介 榮譽(yu)資質 合作夥(huo)伴 廠房車間 客戶案例産品(pin)中心(xin)
全自動智能制(zhi)盒機 機械(xie)手影像定位機 禮品盒伺服成型機 全自動紙(zhi)盒貼角機 禮品盒機械非标定(ding)制新聞中心
公司動态 行業資訊 常見問題聯系方式
金 坤(kun):13925867976
金 培 煜:13925867976
金 鑫:18926882708
地 址:東莞市道滘鎮昌平村百代工業園四(si)棟一樓掃描進入手機站
手機網站
友情链接:福建福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南华兴茶业有限公司 江苏幸福家教育有限公司 湖南华兴茶业有限公司 广东佳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福建飞奇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幸福家教育有限公司 河南云电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省帕特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福建福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南和谐平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北优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智造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繁意纤维制造有限公司 福建福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南云电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正大考研有限公司 浙江省盛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疆维尔制造有限公司 福建福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北京博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北优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南华兴茶业有限公司 湖南华兴茶业有限公司 北京瑞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 浙江省盛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疆维尔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耀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东鼎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东省帕特伦机械制造有限公司